「修为」与「修行」,两者的意涵有所不同。修行偏重于方法或作为;修为则是修行功力到何种程度的一种评价。
评断一个人修为的高低深浅如何,不能单凭个人的感觉,基本上,可以从五个面向来勘验。
一、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确?因为方法如果不对,虽然修得很好、很认真,有可能并不是佛教的方向,或者与 佛陀教导的方法不同。
二、目的动机为何?修行方法正确了,那么操作此方法的目的,是念兹在兹于个人利益还是大众利益呢?如果其目的仅止于个人利益,终究跨不出自我的拘限。
目的与方法都必须正确。有些人做事时,「只注意用心,不考虑方法」,用心很良善,但是不问方法对不对,很可能大家都不得利。还有的人,只问方法对不对,不注意自己的念头放在哪里,待人接物全忽略了,对于群己也是无益。认真做事,方法又正确,想到自己也念及众人,最能自利利他。
三、实际做了哪些作为?一个人是否真正为佛教、为众生,必须从实际的表现来了解。口说为佛教、为众生,那么实际的人生,表现的是什么呢?有些人心口不相应;有些人虽心口相应,但与行为不合拍,有心动没有行动,终究是空头支票。
四、持续多久?人为了个人的受用、地位、评价,往往可以伪装、忍耐,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,不论是欲成大事者的忍辱负重,或者是大奸大恶之徒的隐忍一时,都足见人类的伪装功力。俗话说「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」,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式。
五、能够改变自己多少?一个人有没有修为,不在于他多会打坐、多会捐钱、多关心别人,而是在于是否能够克制自己,调御自己的思维和想法,安于正道。修行很大一部分就在调御身心。
我们必须了解,人在不同情况下,就会呈现不同的回应。诸法因缘生,在诸法因缘生的过程之中,慢慢的,我们就能明白一个人的修为是如何了。了解一个人的修为,不是就一件事、一句话,即断定对方怎么样,而是从不同因缘中的不同表现,慢慢得知而来。
更重要的是,不忘用此五事检验自己:我的方法正确吗?我的目的何在?我实际做了什么?人前人后是什么表现?坚持多久?努力于调御自己吗?这些都得自己想想。
※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17年9月3日,随佛禅师于台北中道禅院周日共修的部分开示内容
文章导航
佛陀真的是靠打坐见法悟道吗? 什么才是人生的重点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