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甲胄的胄)
这个“冑”,其实就是汉代以后所说的兜鍪,后来又称“盔”。如:头盔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古谓之胄,汉谓之兜鍪,今谓之盔。”《字汇·冂部》:“《书》正义云:古之甲胄皆用犀兕,未有用铁者,而兜鎧之字皆从金,盖后世始用铁也。”
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公徒三万,贝胄朱綅,烝徒增增,戎狄是膺,荆舒是惩,则莫我敢承!”鲁公步兵有三万人,头盔镶贝红线缀缝,众多军队一层一层。戎族狄族我将痛击,楚国徐国我将严惩,没人胆敢与我抗衡。
注意两个字的区别:
表示帝王和贵族的后代的“胄”,下部是“肉”,即“月”。是个形声字;表示甲冑的“冑”,下部是个“冃”,《说文解字》归“冃”部,是个象形字,象头盔之形。
现代汉语简化汉字,把“胄”和“冑”,统一合并,用“胄”。因此,现代汉语的“甲胄”一词和“帝王之胄”的“胄”,用同一个字,即“胄”。
胄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胄的小篆写法)
2、䏌[佾无亻]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qì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的解释是:“振䏌也。从肉,八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振动。
(脉搏跳动)
这里的振动,指的是血脉的跳动。
丁福保案:“慧琳《音义》八十一卷一页、八十九卷七页‘䏌[佾无亻]’注引《说文》血脉在肉中䏌[佾无亻]䏌[佾无亻]而动,故从肉从八,大徐本作振䏌[佾无亻]也,小徐本作振也。振有动意。慧琳所引伸述振䏌[佾无亻]之也。义甚明。”
(二)yì。同“佾”。王筠《说文句读·肉部》:“《说文》无佾字,䏌[佾无亻]即是也。”
䏌[佾无亻]的小篆写法如图:
(䏌[佾无亻]的小篆写法)
3、膻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dàn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膻,肉膻也。从肉,亶声。《诗》曰:‘膻禓暴虎。’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袒露,指脱衣露出上身。
徐锴《说文系传》:“袒衣见肉也。”《尔雅·释训》李巡注:“脱衣见体曰肉膻。”
这里的“《诗》”指《诗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:“膻裼暴虎”。今本作“袒裼”。大叔赤膊上阵徒手搏猛虎。
(肉膻上阵)
本义之外,膻还有一个用法:
膻中。中医学名词。人体胸腹间横鬲膜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乐出焉。”王冰注:“膻中者,在胸中两乳间,为气之海。”膻中(此处指心包络,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),是臣使之官(太监),为君主(心志)制造喜乐。
(膻中穴的位置)
(二)shān。这个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用同“羶”。象羊身上的那种气味。特指羊肉。《集韵·仙韵》:“羴,羊臭也,或作羶、膻。”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王之嫔御,膻恶而不可亲。”俞樾《群经平议》:“膻当作羶,言臭恶不可亲也。”
膻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膻的小篆写法)
(【说文解字】之838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